「教練教練,Long Run 只跑 27 公里真的夠嗎?」
--
過去幾年很常看到那種 10 週、20 週的訓練營,標榜保證進步、提升 PB 達 X 分鐘。
我能理解以進步幅度和比例為號召是必要之惡,就像是升學補習班總要跟你說有幾個考上台大、幾個錄取醫科。不過對於跑步而言,無論最後成果如何,參與的人都要能夠帶點東西走,個人認為也同等重要。
回顧當初花了幾天畫出來的全馬 SUB4 課表以及 Q&A,深深覺得 "SUB4" 只是副產品,而更想提供的是一個完整訓練週期的機會。為了達到這個目的,當初課表規劃真的不算太難。我當然明白如果把訓練強度提高,那麼達成 SUB4 的機率會大大提升,那為什麼不這麼做?
因為會看上這份課表的若不是新手、就是還沒有正經訓練過。一旦強度提高,跟不上而脫隊的人就會成正比增加。我的初衷並不是「你跟了這份課表就可以保證 SUB4」相對的,更想把一套完整的訓練方式呈現給大家,從而讓大家知道週期化訓練不是什麼很複雜艱澀的東西,所有人都可以從基礎開始慢慢練習。
近來不時會有跑友私訊問我課表相關的問題,偶爾也會看到一些很眼熟的訓練 log。到目前為止好像還沒有人真正有出賽紀錄,但普遍聽到「覺得自己正在進步」僅僅是這樣的回饋,就很讓人安心。
上週末選手跑了巔峰期的 Long: 13L+13T (公里) 含熱身共是 27 公里、耗時 2 小時 32 分。這已經是課表中最長的距離,可是跟全馬的 42.2 公里、4 小時無論時間距離都還有段差距,會擔心是難免的。
她問我說這樣會不會太少?
這問題對於不同的跑者,答案不太一樣。
每個人的條件不同,根據訓練目標所制定的課表也不一樣。如果行有餘力,當然可以再長一點。就如同我自己的課表,就包含了兩次的 36-38K,那是我可以承受、並在三天內恢復的強度範圍。
不過這樣的強度對選手來說太大了,而且對於初馬跑者而言,你終究是要受苦的。其實所有馬拉松跑者都肯定會受苦,只是長或短的區別。
你要說服自己的是,目前為止的訓練,已經提供了平安完賽的最低保障。接下來就是看你能否相信自己,在像今天這樣長跑之後,還能再接著跑個一個多小時。而這點,已經跟你把跑步時間延長到 3 小時、甚至 3 個半小時無關了。
--
同樣一份課表,甲練可能會覺得速度要求太高、乙可能會覺得長跑跑不到。我承認,課表並不是完美的。但是你可以透過經歷一個完整的訓練週期,更沈穩地看待自己。找出自己的長處,並且面對自己的缺點。
跑步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。
當初只是想著既然畫了課表,那就順便公佈給大家參考,沒想到比預期多花了很多時間。然而,如果能在這之後,還至少能讓一兩個人有 "我還想繼續練馬拉松" 的想法,那一切就值得了吧。
P.S. 對了,以免你不知道,教練二字是開玩笑的。我只訓練也只打算訓練一個選手,就是我太太。而她可能很快就要退休了 :P